当涂OK论坛

 找回密码
 立即注册

QQ登录

只需一步,快速开始

城市大秀场

查看: 3664|回复: 0

看当涂县护河镇如何扎实推进“农田四变”

[复制链接]
发表于 2022-9-6 09:04:48 | 显示全部楼层 |阅读模式 | 来自安徽

田成方、渠相连、路相通……日前,记者走进当涂县护河镇,目之所及,到处是成方成片的高标准农田。大片大片的水稻田里,水稻正在分蘖抽穗,农民们忙着调水抗旱,一派繁忙的景象。

“这是今年保粮的又一场攻坚战。”护河镇负责人告诉记者,今年该镇第一场攻坚战就是“农田四变”,通过“小田变大田、闲田变忙田、差田变良田、蟹田变稻田”,增加种粮面积2000亩,预计粮食年产量增加125万公斤。当前,一定要战胜旱情,实现保粮增粮目标。

沿着抗旱保苗的足迹,记者对该镇“农田四变”进行了一番实地探寻。

小田变大田

规模化经营惠及各方

“通过实施‘一户一块田’,实现了‘小田变大田’,现在农田作业已基本实现全程机械化。”幸福村党委书记陈传银说,该村是护河镇耕地面积最大、人口最多、田块最散的一个村,护河镇在该村推行“一户一块田”整村试点,通过集体直营、代耕代种、托管经营等方式实现规模经营,按照股份获得流转金或土地经营收入分红。

何为“一户一块田”?即一个户口拥有一块农田,但并不是要收回农民手中的土地,而是通过整合,实现“小块并大块、多块变一块”,在原亩数保持不变的情况下,把七零八落小块田凑在一起变成大块田;或土地确权时因界址不清,通过“确权确亩不确界”的方式确权后,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证上只有一块田的情况。

对于幸福村的种粮大户程黎刚来说,“小田变大田”让他迎来了二次创业的机遇。几年前,程黎刚在村里成立了当涂县绿梅水稻种植家庭农场,流转了500多亩土地种植水稻和小麦。“小田变大田”全面推行之后,他一口气在村里流转了1600多亩土地。

与小田相比,大田更容易实现提质、增效、节本。通过田地调形,有利于统一修建排灌设施、土地平整等,使农田耕作、播种、灌溉、施肥、收割等更加便捷。“种植成本降下来、效益提上去,以夏麦来说,节本、增产均达到10%左右。”程黎刚介绍,今年他种植的500亩小麦获得了大丰收。

“过去,一家一户的土地过于零碎,不便于流转。”村民汪邦生说,并成大田后,种粮大户愿意流转,自己外出打工,流转费用加上打工收入,一年下来比原来多挣了3万多元。另外,种粮大户进行规模化经营,粮食产量比一家一户种植高出不少。

规模化经营是“小田变大田”的有力推手,“小田变大田”又反过来促进了规模化经营。护河镇注重发挥合作社、家庭农场和种粮大户等经营主体示范引领作用,引导土地归并集中。目前,该镇承包耕地流转面积1.4万亩,流转比例达60%。

闲田变忙田

科技化赋能增产增收

“这块田里种的是一种两收再生稻,头茬稻7月底就收割过了,亩产575公斤。二茬稻亩产起码有300公斤。”护河村李杨水稻种植家庭农场主杨云正在查看二茬稻长势,黝黑的脸庞挂着满意的笑容。

从2014年开始,杨云流转了护河村周边1500亩土地,种植水稻、小麦等传统作物。由于不满足于一季稻收成,杨云积极尝试种植再生稻。“2021年开始种植再生稻,从80亩增加到今年的150亩。再生稻一种两收,降低了成本、提升了效益。去年一亩两茬收成亩产达750公斤,今年产量又有提高,周边好多种粮大户都对再生稻产生了兴趣。”说起再生稻,杨云自信满满。

所谓“再生稻”,就是头季水稻收割后,利用稻桩重新发苗、长穗,进而抽穗成熟的水稻。在操作上,收割时只割稻株上面三分之二部分,保留下面三分之一植株和根系,并施肥培育,让其短时间内再长出一季稻子。

为增加粮食产量和种植收益,护河镇一方面积极盘活闲置耕地资源,扩大种植面积;另一方面合理利用土地,发展优质高效生态农业,在全镇广泛推广再生稻“一种两收”的新型种植模式,鼓励和引导有种植经验、辐射带动能力强的种粮大户种植再生稻,增加粮食复种指数,提高粮食产量,同时加大农业机械普及力度,积极落实再生稻种植补贴政策。

同样是种稻,再生稻种植技术要求更高。“再生稻的品种选择、种子处理、适时播种、科学栽培、田间管理都很重要,尤其是头茬稻的适时收割。由于再生稻的各个再生芽存在生长发育不统一的问题,导致抽穗成熟期各不相同。所以,必须等成穗超过90%以后再进行收割,以防收割过早导致再生稻产量降低。”护河镇农办主任陈维益说,今年,全镇再生稻种植面积扩大到300亩,较去年提高了40%。下一步,该镇将进一步扩大再生稻种植面积,让闲田变忙田,实现藏粮于地,助力农民增收。

差田变良田

标准化提升耕地质量

“今年这么重的旱情,要不是标准化农田建设,外河水也进不来。”护河村党委书记秦能兵说,以前机耕道宽度不足1米,农用机械开不进来,排水渠不完善,水系不畅通,农民种稻面临很多难题。

为了提高粮食生产能力,近年来,护河镇集中连片、规模开发、整体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。对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实行清单监督制,进行全程监督,把好材料设备关、工程质量及安全生产关。统一标准,统筹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,对机耕道修整加宽至3.5米,对排灌渠道进行清淤、加固、拓宽、加深、硬化改造。全面完善农田配套,平整土地、改造河坝、新建机耕桥,改变了原有的农田水利设施面貌。

随着硬件设施完善,农民没有了后顾之忧,种粮积极性大幅提升。“灌溉渠、机耕道、排水渠修到了田间地头,从插秧到收割可以实现全程机械化了。”杨云说,正是看中了高标准农田建设,他才返乡耕耘起希望的田野。

据了解,“小田变大田”之后,该镇围绕优质稻、小麦、油菜三大优势产业,突出连片规模规划,改造加固水源工程,建成高标准的路、渠网络系统。同时,积极谋划申报水利基础设施和高标准农田提升项目,建立耕地用养结合制度,保护与提升耕地质量。眼下,该镇正推进当涂县绿梅水稻家庭农场农业“标准地”改革,进一步探索提高土地利用效益的途径。

蟹田变稻田

效益化破解“非粮”难题

在青山村塘下圩,一块块四四方方的水稻田里,水稻正在分蘖抽穗。

“去年,这里还是一片废弃的蟹塘。”青山村党委书记薛玉平介绍,蟹塘原先总面积240多亩,由于养殖户经营不善,常年亏损,蟹塘便闲置下来。2021年,村“两委”通过因势利导,将河蟹养殖田恢复成耕地,成功发包给种粮大户,并通过落实种粮补贴、金融支持等各项强农惠农富农政策,提高种粮大户的积极性。

“蟹田变稻田,提高种粮比较效益是‘砝码’。提高种粮比较效益,要从会种地向‘慧’种地转变。”这是青山村“新农人”盛后根的切身体验。1991年出生的盛后根,是土生土长的青山村人。中专毕业后,父母本想让他外出学门手艺跳出“农门”,可倔强的他偏有个“种粮梦”,流转1000多亩地办起了家庭农场,其中包括那块蟹塘。2021年水稻亩产由原来650公斤提高到750公斤,今年450亩油菜攻关田亩产达281.8公斤,刷新全省油菜单产纪录。

“现在一年的收益至少有50万元。”盛后根自信的背后,是“慧”种地带来的增值效益。盛后根的家庭农场先后新建了育秧中心,购买了新型水稻插秧机,引进宁麦系列等优质小麦品种、皖两优系列等优质水稻品种,应用油菜分段式收割技术,采用化肥农药减施增效技术,实现丰产增收。

“从‘稻田变蟹田’到‘蟹田变稻田’,说到底还是种粮比较效益。”薛玉平说,今年村里又回收了700多亩蟹田,以同样的方式改种水稻。该镇以青山村为典型,结合耕地功能保护和“非粮化”整治工作,对蟹田及撂荒地建立台账、精准施策、挂图作战,让荒地有人管、有事做、有利图,极大地调动了农户复垦复种的积极性。


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

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,没有帐号?立即注册

x
回复

使用道具 举报

发表回复

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| 立即注册

本版积分规则

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